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习科普

"溜须拍马""溜"谁的"须"? 何谓"拍马"?

2023-09-12 16:24:59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

"溜须"常与"拍马"并称,比喻刻意讨好、谄媚他人。那为何"溜须"便是曲意逢迎,"溜"的又是何人之须呢?何谓"拍马"呢?

这"溜须"之人便是北宋时期飞扬跋扈的副丞相丁谓,我们通常说的"眼中钉"也讲的是他。被"溜须"的是北宋著名宰相寇准,他的很多事迹都在民间流传。寇准与丁谓,一个忠,一个奸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微信图片编辑_20230912162307.jpg

溜须的来历

丁谓在宋真宗时即在朝廷的监察、财政部门担任要职。他伙同王钦若大营道观,屡上祥瑞,以迎合帝意,不久升任副宰相,即参知政事。

当时的宰相是寇准。宋朝读书人考取功名之时,要认主考官为老师,当初丁渭的主考官就是当朝有名的宰相寇准。丁谓于是师从寇准门下,得以入朝为官,丁谓对寇准自然是恭敬恭维。寇准为人耿直,早就看不惯丁谓的玩弄权术、阿谀谄媚。

某日,朝中议事,宰相、副宰相等聚在一起用餐,汤水淋漓,沾污了寇准的胡须。丁谓忙站起来为之揩拂,即溜其须。寇准笑曰:"参政,国之大臣,乃为长官拂须耶?"

就是说"参知政事是朝廷很重要的一个职位。你身为国家大臣,难道是帮上司捋胡子的吗?"说得丁谓既羞又恼,颜面尽失,下不来台。这便是"溜须"的由来。丁谓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。

寇准是北宋的大功臣,他最大的作用是与契丹订立了"澶渊之盟"。

微信图片编辑_20230912162233.jpg

公元1004年,辽国萧太后、圣宗皇帝率大军南下攻宋,深入宋境。大臣王钦若、陈尧叟主张迁都以避其锋,寇准则力排众议,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,鼓舞士气,打败辽军。皇帝勉从其议,至澶州督战,果然初战告捷,射死辽国大将萧挞凛,胜而议和,订和约,史称"澶渊之盟"。从此,宋辽和平共处了120多年。

宋真宗晚年,丁谓对寇准恩将仇报,抓住寇准工作中的失误,与刘皇后合谋,三贬其官,最后将其流放至广东雷州任参军。

丁谓取寇准而代之,升任宰相,独揽朝政,贪污受贿,为所欲为,成为当时老百姓的"眼中钉"。

后丁谓与刘皇后发生冲突,也被贬官,流放至崖州(即今海南省三亚市),路过雷州时,丁谓求见寇准,寇准拒而不见,因此人们说寇准是忠臣,丁谓是小人。

拍马的由来

微信图片_20230912132918.jpg

元朝时,蒙古人是马背上的生活,对马钟爱。同时马也成为了权利、身份、地位的象征,所以夸马更是夸马的主人,夸马好是给足了主人面子。

所以蒙古人形成了一个习惯,就是当两个人相遇时,如果看到对方的马好,就要在马屁股上拍一下,以示对方的马好,也意味着对方一切都好。

所以,慢慢就变成了有些人看到权贵牵的马,不管马好马坏,总要拍上一下,说些好话,这就形成了"拍马屁",也就是"拍马"这一词的来源。

后经不断演变,将"溜须""拍马"组合到一起,表达阿谀奉承,逢迎谄媚之态,多是形容对上司老板的巴结。这种溜须拍马自古有之,对小人投机取巧谄媚的讽刺。

溜须拍马的人,不可避免,且十分常见,把握好尺度也很重要,切不可太小人姿,失了脸面!不知道您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呢?


阅读全文
加载中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