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习科普

古代"三省六部"是指什么?它是何时创立的?

2023-09-14 18:03:32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

唐朝时,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,一般为中书决策,门下审核,尚书执行。三省长官分别为中书令(隋为内史令)、门下侍中(隋为纳言)、尚书令共行宰相之职。六部为尚书省属下的中央行政机构,分掌各方面的政务及政令的贯彻执行,并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府、州、县等,有领导、监督之权。

微信图片_20230914113738.jpg

三省长官共议国政,执宰相之职,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。尚书令位高权大,自隋以来,基本不设(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),后唐太宗曾任此职,此后,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。左、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,职务等同宰相。贞观年间,唐太宗也经常召见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,并加以"参知政事"、"参预朝政"、"参议得失"等头衔,后来又出现"同中书门下三品"、"同中书门下平章事"等宰相名号。

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已不限于三省长官。宰相成员增多,既便于集思广议,又使之互相牵制,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。这样,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,防止皇帝大权旁落。但是由于职位重复与普遍化,所以三省六部制在唐中叶以后,趋向名存实亡。

微信图片_20230914113714.jpg

宋朝沿用唐朝制度,亦设三省六部。元朝则只保留中书省,后来明代朱元璋废中书省,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,清代沿用明制,至此三省六部制退出历史舞台。

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"三省六部"制,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划分方式,是最早从汉代开始,经隋朝确立,到唐朝完善的一种制度。其中三省是指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,六部是指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。

阅读全文
加载中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