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?
2023-09-20 22:58:10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一提起明朝的王阳明,大家可能就会想起"知行合一"这四个字,由于某些畅销书的原因,很多朋友把知行合一理解为既要有理想,又要有现实的策略,光有理想没有用,还要用现实的策略去实现理想,这甚至还有个隐藏的意思,有的时候为了理想用点不上台面的手段也是有必要的。这种说法基本上是错误的,而且他恰恰是王阳明最反对的。因为这种说法明明就是把"知"和"行"给分开的,理想是理想,现实是现实,知是知,行是行,这怎么能叫知行合一呢?
我们来看王阳明自己是怎么解释知行合一的,"知是行的主义,行是知的功夫,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,只说一个知,以自有行在;只说一个形,以自有知在。这段话有点费解,举个例子给你解释,比如你某天下午打算在家看书,但是诱惑太多了
你静不下心来,过十分钟你就想玩会儿手机,再过十分钟,你又想打会儿游戏,好不容易安静了半个小时,听到外面有人在打球,你又开始手痒,想要加入他们一起玩。
这个算不算知行合一呢?当然不算,因为你只是知道要好好看书,但没有行动好。接下来你痛定思痛,把手机锁了起来,三个小时之内不拿出来,把窗户关得紧紧的,外面什么声音都听不见。
然后你开始读书,这个过程你仍然经常开小差,不时想把手机拿出来看一眼,还想打开窗户看看外面的人都在干什么。好不容易煎熬了三个小时,你好歹还是坚持住了,书也确实看了好几页。那请问这个叫不叫知行合一呢?
在王阳明看来,这个也不算,因为你需要拼命的压抑自己才能看几页书,说明你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看书。"知"和"行"还是分裂的,算不上知行合一。
那怎样才叫知行合一呢?你可能见位一种人,拿一本书坐在那里一看就是一整天,心无旁骛、废寝忘食,你问他怎么能做到这样的?
他只会莫名其妙的看着你,我就是这样的呀。你再问他,手机不好玩吗?游戏不香吗?游戏第二关你不想过吗?他会更加莫名其妙。可我觉得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。之前被热议的那位北大数学系学霸韦东奕,他就是这么一个状态。
这才是王阳明说的"知行合一",你是拼命压抑自己才能学习,他是根本就没想学习以外的事。这种人从"知"的层面就已经扫除了的障碍,他从"行"的层面就体现了"知"的力量。
这种境界其实孔子也说过,他说一个人境界够了,就可以"从心所欲不逾矩"。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也不会坏规矩,因为我的心里已经不存在坏规矩的念头了,也就干不出坏规矩的事。
这其实就是王阳明说的"知行合一"。可能你会说,这个是圣人的境界,我只是个普通人,这辈子也做不到。这样想不对,你其实做得到。王阳明也给出了方法,叫"致良知"。什么是良知?孟子说,"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"。
没经过思考就知道的东西就是良知,他代表人的本来天性。王阳明说,你见到小孩掉到井里去了,是不是不假思索的会感到害怕、同情,冲上去想要救他,还张口就喊:快救人。
小孩掉井里了,你不需要思考就知道这样做,这个就叫良知。这个时候,你就应该跟随自己良知的指引,毫不犹豫的上前救他。如果你当时犹豫了,那你心上就有私欲遮蔽的良知,就像灰尘把镜子给蒙住了一样,你要把灰尘给擦掉。
让良知焕发出光明,你还要把这个良知推广到每一件事情上,遇到一件事,如果没有跟随自己的良知在行动,那你就要问自己为什么?
是什么东西在遮蔽良知,然后把这个东西给抛弃掉。时间一长,你的心上就可以不受私欲遮蔽,让良知长存了,这个就叫"此心光明"。一颗光明的内心自然会引导你做正确的事,这个才叫"知行合一"。
你可能还会问,就算我做到了知行合一,那我就可以和孔子、孟子这些人对等了吗?他们可是圣人。王阳明又说,你只要能知行合一和孔孟在成色上已经没有区别了,只是斤两上有区别。
你是99K金,孔孟也是99K金,只是你这块金,只有二两重,孔孟却有五斤重。但是相比两,成色更重要,孔孟是圣人,你也是圣人,只要能够此心光明,知行合一,满街都是圣人,人人都是圣人。
其实,周星驰的电影《食神》里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,无论男女老少,只要用心,人人都是食神,电影片段里,那个大大的"心"字,其实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关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