秀才、举人、进士有什么区别?
2023-09-17 22:16:12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秀才、举人、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三个重要阶段。在古代社会,这三个称谓代表了知识和能力的不同层次,也是人们通过科举制度获得官职的必经之路。
古人参加科举,考取功名要过五关斩六将,其中第一关门槛就是童生。成为童生要通过县试、府试两场考试,五六十岁考不上的大有人在。
成为童生后才能参加"院试","院试"中被录取的成为"生员",也就是咱们说的秀才。清朝时人口为1亿到4亿,秀才加起来只有几十万人,比例比今天的研究生还低。秀才拥有很多特权,比如见官不下跪、受审不用刑,不用服徭役等等,和普通百姓有本质差别。
成为秀才后,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。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,第一名又叫解元。考上举人是啥概念呢?清朝260年总共产生15万名举人,平均一年不到600个。作为对比2022年博士生的毕业人数就有66176人。
在偏远地区,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,就算教化有方,是可以作为地方官政绩。当上举人就正式踏入官的行列,这也是为啥进中举后,老丈人一下子那么恭恭敬敬的原因。
中举后人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,剩下一小半是啥呢?就是进士。所有举人可以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,并从中角逐出300人左右的进士。进士代表中国科举制度的金字塔顶端,最差的待遇是发配地方当县令,哪怕你再没用,再无能,运气再差,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,退休成为一方大佬。地位命运差距这么大,难怪古人为了科举如此疯狂了。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