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末三国时期为啥名字都是一个字
2023-09-20 22:50:04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,当时的名字基本都是一个字,比如关羽姓关名羽,曹操姓曹名操,周瑜姓周名瑜。此外,像诸葛亮、司马懿、钟离牧、濮阳兴、太史慈、夏侯渊等等,都是复姓单名。整本《三国志》有传的就只有一个人是双名叫朱建平,是一个江湖相士。为啥这一时期的人取名都取一个字而不取两个字呢?有人说这是古代上层人士的规矩,单名是高贵,双名是低贱。
这其实不对,古代真正出身低贱的人,连正经的名字都不会有,哪有功夫考虑单双的问题。比如刘邦,邦字是他后来改的,最早他就叫刘季,他大哥叫刘伯,他二哥叫刘仲,翻译过来就是刘大、刘二、刘老三。古代排行虽然有伯、仲、叔、季之说,但是这是四个人的情况。如果只有兄弟三个人的话,那就是伯仲季,所以既既有老三,也有老四的意思。
而刘邦的爸爸干脆没有名字,就叫刘太公,也就是刘老汉的意思。后来说他明惴字执嘉,都是后人给编的。而且在汉末三国之前,也有很多双名的人,比如霍去病、李广利、卫长君等等,可以说他们原本的地位不高,或者不懂得礼法,那秦国的相国叫吕不韦,怎么说呢?
孔门弟子也有很多双名的人,张良的儿子叫张不疑,汉惠帝有个儿子叫刘不疑,还有汉武帝的儿子叫刘弗陵,就是后来的汉昭。所以名字的单双跟身份的贵贱没什么关系,只不过一字名比较省事而已,所以单名的就比较多。那么为啥到了东汉三国就都变成了一个字的名字呢?这事要怪就怪王莽。王莽自幼学儒学,学儒学就离不开一本书叫《春秋》。
《春秋》本来是一本记录鲁国历史的书,记叙十分简略,全是某年某月某人干了某事儿之类的内容。因此北宋王安石就说《春秋》是"断烂朝报"毫无价值。
是不是有价值,我们不做评论,但是西汉儒学家们觉得是有价值的,而且是非常有价值。孔夫子的道德训诫都在《春秋》当中,只不过藏的很深而已。比如"郑伯克断於鄢"这句话,为什么要用"克"而不用"征"或者"伐"?
为什么郑伯和段是亲兄弟这里却不明说?也就是说,《春秋》之中任何一个字的用法、用意都不是很随便的,而是大有深意。这叫一字之褒、一字之贬,也叫春秋笔法
所以王莽学儒学一定绕不开《春秋》,而研究《春秋》的当时又有五派左传、公羊传、穀梁传、邹氏传、夹氏传,而往往就是春秋公羊派的。《公羊传》中有一句话叫:讥二名,二名非礼也。意思是两个字的名字不合乎礼法,所以就强制规定起名字只能用一个字,而不能用两个字,然后把自己孙子王会宗的名字就改成了王宗。后来虽然王莽败亡,但是因为"二名非礼"是出自《公羊传》,所以这个习惯就保留了下来,一直到汉末三国时期。
但是这样也会出问题,就是重名的太多了,《三国志》总共没记载多少人,却有很多是重名的。比如蜀汉后期镇南大将军叫马忠,而吴国那个俘虏关羽父子的人也叫马忠。刘表的小子叫刘琮,刘备有一个孙子也叫刘琮。还有张飞有个儿子叫张苞,李催有个部将也叫张苞,曹操手下有一个都邮也叫张苞,有三个人叫张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