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事件——土木堡之变
2023-11-22 12:55:14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。开平近迁,则守卫益薄,虽置万全都指挥使司,不足以镇伏山后诸部,故再传而有土木之变。由于英宗朱祁镇昏庸荒淫,宠信任用宦官王振,朝政混乱,民不聊生,暴露出明廷的腐败,人民反抗连年不断,对此瓦刺部了解得一清二楚,于是称兵犯边。
一、事件介绍
土木堡之战,又称土木堡之变、土木之变、土木之祸,是指明朝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刺的兵败事变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七月,瓦刺大军南下攻掠明朝边境,首领也先亲率蒙古骑兵攻占大同,大同告急。明英宗好大喜功,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征,在土木堡与也先部队交战。明朝军队指挥混乱,主动出击后又班师,受到蒙古军队夹击大败,王振被杀,明英宗被俘,数十万军队被歼灭。历史上把这次战役称做"土木堡之变"。
二、事件背景
中原地区与蒙古地区的贸易由来已久,由于蒙古部族对中原货物的强需求性,
使得中原地区处于贸易优势地位。明朝建立后,太祖即布告天下,召各国来华朝贡。明朝廷往往薄来厚往,蒙古诸部族非常重视这种朝贡贸易。通过朝贡贸易不光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,还能壮大自己部族的实力。但到后来随着他们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,贪欲也变得越来越大,经常出现谎报使团人数以谋取更多赏赐的情况,这也使得明朝财政不堪重负。正统十四年,瓦刺再次遣使朝贡,又虚报使团人数,王振怒极之下,下令以实际人数给赏,并削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。由此使也先恼怒,驱兵南下,并最终导致了"土木堡之变"的发生。
三、事件经过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秋七月,也先召集诸部,兵分四路进攻明朝边境。也先率数万军队进攻山西大同,明朝守军接连战败。消息传到北京后,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。英宗未经考虑,便听信了王振的建议,带着50万大军直逼大同。由于不了解敌情,缺乏完备的作战方针和充足的后勤补给,加上道路难行,大批士兵饿死、病死,一时尸横遍野。疲惫的军队到了大同后,未经休整,就被命令继续北进。也先抓住这一机会,在两山之间的要冲设下埋伏,一举包围了先头部队。西宁侯朱瑛和武进伯朱冕率军前来增援,又中埋伏,厮杀了半日,结果全军覆没。前方战败的消息传来,英宗惊恐万分,王振也不知所措。慌乱中,英宗采纳了群臣们的建议,决定退兵。在这种紧急情况下,理应快速退兵。
可是退兵时,王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,于是下令走自己家乡蔚州那条路。这时,瓦刺的士兵渐渐地追了上来,大军又吃了败仗。英宗和王振只好带着队伍往东撤退,一直退到土木堡。大臣们都建议快速退到怀来城内,而王振却因几千车财宝未到,命令军队在土木堡驻扎下来。土木堡缺乏水源,根本没法防守。明军一连在此被困了三天,渴死的人马不在少数。第四天,也先派使者来见英宗,说要与他们讲和。英宗不知是计,命士兵出城取水,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冲出城去。这时,也先带领伏兵展开袭击,数百人身亡。兵败之际,王振被樊忠用锤砸死了。英宗见败局已定,绝望地从马上滚了下来,盘腿坐在草丛之中,等待死亡的到来。最后英宗被俘,数百名官员丧命,数十万军队被歼灭。
四、历史影响
1、武将功勋断层,文官强势崛起土木堡之变直接导致靖难功勋武将集团出现了断层,再加上于谦等大臣在北京保卫战中表现优秀,明朝的文官集团自此开始迅速崛起。
2、加速战略重心北移,倭患加剧明朝的战略重心北移已成定局,但过程仍然是缓慢而长期的,而土木堡之变则大大加快了战略重心北移步伐。
3、朝廷接连动荡,朝政荒废明英宗南归后,以及皇储问题,景泰、顺年间,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,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,左右摇摆、嫁祸诬陷,斗争也更加残酷。
4、全面战略收缩,经略辽东失败土木堡之变后,明朝的军事思想开始变得更为保守,开始逐步由战略防御转入被动防御,进而失去了对外打击的积极性。朵颜三卫的时叛时附,更是直接影响了明朝对辽东的经略,使得明朝对辽东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