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汉——七国之乱
2023-11-23 16:33:24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。七国之乱平定以后,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,中央集权走向巩固,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。
一、事件介绍
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,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:吴王刘澳、楚王刘戊、赵王刘遂、济南王刘辟光、淄川王刘贤、胶西王刘昂、胶东王刘雄渠,故又称七王之乱。汉景帝二年(前155年),御史大夫晁错上疏《削藩策》: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、加强中央集权。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,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、楚等诸侯王的封地。以吴王刘澳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,以"清君侧"为名,起兵反叛,后被周亚夫联合梁王所平定。
二、事件背景
楚汉相争阶段,刘邦迫于形势,分封了异姓诸侯王。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,刘邦称帝后,实行郡国并行制,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。诸侯国疆域广大,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,且拥有强大的武装,由诸侯王随意调遣。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,在封国内独揽大权。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,专制一方。此外,还自行征收赋税、铸造钱币,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,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。
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,消灭了异姓诸王。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,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,同时,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,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。因此,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,史称"同姓九王",并与群臣共立"非刘姓不王"的誓约。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,消灭了异姓诸王。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,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,同时,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,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。因此,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,史称"同姓九王",并与群臣共立"非刘姓不王"的誓约。
三、事件过程
吴王联合六国,发兵20万号称50万,又勾连匈奴、东越、闽越等国贵族,以"请诛晁错,以清君侧"为名举兵向西。叛军攻至今河南东部,景帝惶恐,斩杀晁错求和。吴王不仅不退兵,还公开声称要夺取皇位。叛军至梁国(治今河南商丘)为梁王所阻,此时景帝决心武力镇压,他命周亚夫率军前去平定叛乱,后周亚夫成功平定叛乱,七王皆被杀死。参加叛乱的七国,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,其余六国皆被废除。
四、历史影响
帝国的统一和稳定遭到了破坏,帝国的边疆地区和中央政权之间的联系变得薄弱。其次,帝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损失,战争和混乱导致了财政困难和资源短缺。但最重要的是,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,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,在制度上,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,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,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,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,并为汉武帝以"推恩策"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,创造了必要的条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