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历史地理

井陉之战(背水一战)

2023-11-23 16:40:52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

此战中汉军统帅韩信表现出了"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"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,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,井陉之战则是他战例中的代表作。

微信图片_20231123131526.jpg

一、事件介绍

井陉之战发生于汉三年十月,由韩信指挥的,在井陉口(今河北井陉东)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。汉王三年,张耳与韩信于井陉大破赵军,斩成安君陈余于今赞皇县,追杀赵王歇于襄国(今邢台西南)。汉王遂立张耳为赵王。此战,韩信奇正并用,背水列阵,拔帜易帜,灵活用兵,出奇制胜,速战速决,最终以少胜多,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,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、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。

二、事件背景

公元前205年,韩信率军击灭了魏王豹,平定魏地。此时,黄河北方尚有代(今山西北部)、赵(今河北南部)、燕(今河北北部)三个割据势力。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、互不救援的弱点,便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,逐次消灭代、赵、燕,东击田齐,南绝楚军粮道,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,最后同刘邦会师荣阳的作战计划。它得到了刘邦的赞许和批准。

三、事件过程

开战前双方要制定相应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方案部署,赵国的高层会议上:赵王歇、成安君陈余、参谋长李左车(李牧孙子)。李左车提议,固守井陉不出,另派3万士兵走小路绕道韩信军队后方,断他粮草,前后夹击,不出十天,韩信必败。但是陈余不听。于是战争就按照韩信的策略开展了。

韩信的战前准备:1、首先派间谍打探到赵国高层军事会议上的方案。2、韩信把部队分为三部分:①派2000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,从隐蔽小道上山,在山上隐蔽。②派一万士兵在井陉不远处的河边安营扎寨。③这时候剩下一万八千人左右,由韩信亲自率领,打着帅旗,攻击赵国的井陉关口,吸引赵军出关对战。

1、战争第一阶段

韩信首先率领1.8万士兵攻打井陉关,赵军一看韩信兵马稀少、一个个风尘仆仆,而且又把兵营驻扎在不远处的河边,于是全军出动要干掉韩信军队。井陉关周边地势陡峭,不利于大部队的开展,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竟然还抵抗了好一会儿,感觉差不多了于是假装败退,部分跑到了河边和原来以逸待劳的1万士兵合兵一处。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了。

微信图片_202311231315261.jpg

2、战争第二阶段

赵军在之前已经和汉军打了一会了,在追击过程中又消耗了一部分体力。而这时汉军有1万生力军正摩拳擦掌,开始投入战斗。原来的1.8万士兵此时到了河边也无路可退,反过来稳住阵脚后开始战斗。战争短暂的陷入了胶着。而一直埋伏在井陉关旁边的2000骑兵这时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他们迅速突入关内,拔掉赵军军旗,插上了汉军的旗子。而没有快速吃下汉军的赵军,本身已经有点疲惫了,此时突然听到后方的声音,转头一看,家被端了。军心一下子就不稳了。此时的军心已经涣散了。

微信图片_20231123131525.jpg

3战争第三阶段

此时后方的骑兵在成功的涣散了赵军的军心之后,率军杀了出来,与河边的韩信主力军团对赵军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,赵军在军心涣散的情况下,又看到出来几千骑兵,自己的家都被端了,于是纷纷放弃了抵抗,归降了韩信。

微信图片_202311231315251.jpg

四、历史意义

井陉之战的结局,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。汉军的胜利,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,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,为下一步"不战而屈人之兵"、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,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,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。

五、历史典故

1、背水一战

原意指背靠临近河水之地摆阵,或布下阵势。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,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。多用于军事行动,也可用于比喻有"决战"性质的行动。出自于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"信乃使万人先行,出,背水陈。赵军望见而大笑。"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,出了井陉口,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。赵军远远望见,大笑不止。

2、拔旗易帜

意思是拔掉别人的旗帜,换上自己的旗帜,多比喻取而代之。出自于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赵见我走,必空壁逐我,若疾入赵壁,拔赵帜,立汉赤帜。赵军看见我撤退,必然出动阵营里的全部部队来追我,你们快速进入赵军阵地,把赵军的旗帜拔掉,马上插上汉朝的红旗。


阅读全文
加载中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