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历史地理

商鞅变法

2023-11-24 17:31:58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

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,发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国,是由当时的秦国宰相商鞅主导实施的。这一改革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,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,为后来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具有重要历史意义。

微信图片_202311241725141.jpg

一、事件介绍

战国时期,秦国的秦孝公赢渠梁即位以后,决心图强改革,便下令招贤。商鞅自魏国入秦,提出了废井田、重农桑、奖军功、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,深得秦孝公的信任。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,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,先后两次实行以"废井田、开阡陌,实行县制,奖励耕织和军功,实行连坐之法"为主要内容的变法。经过商鞅变法,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,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,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。

二、事件背景

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、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,在这一时期,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,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,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,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。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,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,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。因此,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,发展封建经济,建立地主阶级统治。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,如魏国的李性变法、楚国的吴起变法等。战国初期,秦国井田制瓦解、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,都晚于其余六国,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魏、韩六个大国。为了增强秦国实力,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,秦孝公引进人才,变法图强。

三、事件过程

第一次变法

公元前356年,开始实行第一次变法。变法的核心就是"法治"和"耕战"。

1、改革户籍制度:商鞅改革户籍制度,强制要求成年男子分家,推行小家庭制。

2、连坐和告奸:商鞅在秦国实行连坐和告奸制度。

3、发展生产:商鞅奖励耕织、重农抑商。

4、奖励军功和禁止私斗:商鞅通过奖励军功和禁止私斗来锻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强悍秦军。

第二次变法

公元前349年,在第一次变法取得初步成效后,秦孝公迁都咸阳,升商鞅为大良造,开始全面深入推进变法措施。

1、由栎阳迁都于咸阳。迁都可以削弱旧势力,使新兴势力得以崛起,还可以使举国之民从怠惰中清醒过来,奋发图强,追求新的进步。

2、革除戎狄风俗。"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。

3、废除百步为亩之制,以240步为亩,以百亩授一夫。"为田开阡陌封疆,而赋税平。"

4、建41县,通过县及乡里的什伍制度控制编户齐民。

5、按人口征收户赋(也称口赋)

6、统一度量衡,使行政标准化。"平斗桶、权衡、丈尺。"

四、历史意义

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,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。通过改革,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,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。

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,促进了经济的发展。同时,壮大了国力,实现了富国强兵。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,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五、历史典故

立木为信

说到做到,言而有信。出自司马迁《史记》--《商君列传》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己,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:"能徙者予五十金"。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卒下令。这个典故启示人们做人要以诚为本,说到做到,才能树立威信。以诚为本,依法治国,照章办事,才能够取信于民,得信于民,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,政通人和。。


阅读全文
加载中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