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被"黑"的最惨的人--包拯
2024-01-03 16:23:33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公元999年5月28日,北宋名臣包拯出生。提到包拯,人们再熟悉不过,影视剧、评书都将他描绘成:面如黑炭、额头月牙、断案如神、铁面无私。但其实,这并不是真实的包拯。那么,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与影视剧中的形象,究竟有什么不同呢?
第一,在外貌上就不一样:
包拯的额头上根本没有什么月牙,而且,在宋代的史书中,从来没有提到过包拯的皮肤黑,更没有什么"包黑炭"的外号,这些都是后人为了表现包拯的铁面无私,而将他的形象艺术化。其实他的肤色很正常,而且个子不高,根据合肥发现的包拯墓考证,包拯的身高只有一米六五左右。
第二,在官场上也不同:
人们也许只知道包拯的官职是开封府尹,身旁有张龙、赵虎、王朝、马汉和南侠展昭,还有皇帝御赐的三口铡刀。但其实这些人物除了包拯,其他都是假的,是清代小说家石玉昆在《三侠五义》中杜撰的。
真实的包拯是如何成为今天艺术作品中的包青天的呢?原因有几种:
第一,历史上的包拯也是断案高手
包拯能在"文艺圈"成为名人,都靠他的断案才能。在历史上,还是流传了一些有关包拯断案的故事。当年包拯在天长县当知县时,有人来报案说自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,包拯只是悄悄告诉他,回家把牛杀了,因为牛没有舌头就活不成。结果没过多久,忽然有人来报案告发之前的人,因为在宋代私自杀耕牛是违法的。包拯当即下令将此人扣下,问他为什么割了人家牛的舌头,还跑来诬告?来人当时就被问傻,如实招供。
第二,直言劝谏赢得后世尊敬。
历史上的包拯,他最真实、最饱满的形象绝不是一名判官,而是一名谏官,历史形象上更像魏征和海瑞,做一个敢跟皇帝有话直说的人。
皇佑二年,包拯受任为天章阁待制、知谏院,成为谏官,正式开启他"弹弹弹"的一生。当时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想恢复宣徽使,张贵妃给仁宗吹枕边风,包拯连皇帝的面子也不给,不依不饶,把唾沫都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。鉴于包拯这种将弹劾进行到底的精神,当时的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"包弹"。人们但凡看见有毛病的官吏,就会说:"有包弹矣。"就这样,"包弹"的美名传为佳话。
当然,这也跟包拯的高情商分不开,并不是所有跟皇帝说实话的官员都过得好,看看海瑞,敢抬着棺材上书骂嘉靖帝,最后却被关进了监狱。不过,包拯作为成功的谏官在当时混得风生水起,又被后世人各种艺术加工成了断案如神的包青天,万世流芳,随着年代越久远,人们更愿意接受心目中那个头带月牙面色铁黑的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