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类学界第一位女博导黄淑娉
2024-01-11 16:54:02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中国人类学界第一位女博导黄淑娉,一生致力于人类学、民族学研究,桃李满天下,研究成果颇丰。
1930年,黄淑娉出生于香港富商家庭,家里重视教育,四岁时便进入中华女校上小学。她长在战争动乱年代,慎思笃行,抗战胜利后,独自一人背着藤箱到广州培道女中求学。
1947年她以培道女中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,入读社会学系。就在黄淑娉憧憬着成为一名人类学家时,初建立的新中国需要更多人力投入到民族识别和民族历史大调查中,她开始了数十次深入各民族间的调查记录。
那些大众不熟悉的少数民族,基本上都聚居在偏远村寨、深山老林,有时山路陡峭骑驴骑马都无法通行,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双手双脚。在湘西调查时,连日的行走,颠簸和跋涉,黄淑娉发起了高烧。为了不耽误调查进度,她隐瞒自己的病情,咬着牙和中央调查组继续赶路。
从湘桂之行到寻访浙、闽、粤畲民的踪迹,再到彝族和壮侗语族的民族识别……就这样,一点点调查、收集、记录,研究壮、傣、侗、黎、苗、瑶、畲、纳西、彝、布朗、基诺、拉袖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区。靠着这些记录,许多民族自治区、自治州得以确立。
每当她回忆起田野调查时,艰苦总伴随着美与乐:"我在香港长大,这是我首次看到牧区和猎区的风光,跟牧民一起生活,感觉非常特别和新鲜。"
80年代末黄淑娉调至中山大学时,刚好遇上了中大人类学创系主任梁钊韬去世,保住中大人类学博士点的任务压到她的肩上。为了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批,黄淑娉几乎没睡过几天整觉,日夜奔走在教室、田野和书桌前。1993年,黄淑娉终于成了文化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,也成新中国第一个女性人类学博导。
薪火相传,黄淑娉认为她"所有的经验是随老一辈人类学家学习而积累的",她也一点点传给学生,带他们到田野调查中、到整理分析中,即使因患癌做手术无力到教室里站着上课,也坚持白天清醒时在家中给博士生讲课,为学生们答疑解惑。
2023年5月,黄淑娉去世。七十多年来,她远离父母亲人,独自在祖国大地的不同角落深耕,出版12部著作,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,为人类学界播下无数种子。
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,长成茁壮大树,结出累累果实。